1938年春天,一位满脸风霜、衣着简朴的青年,咬着坚硬的窝头,踏上布满黄土的延安小路。他就是来自东北的作家萧军,刚刚结束二十多天的跋涉。就是这样一个“北地硬汉”,在陕北大地等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——被毛主席亲自邀请见面。可令人瞠目的是,面对这个举国瞩目的机会,萧军却选择了拒绝。这样大的“牌面”,他为何不领情?荒诞背后,有什么不得不说的隐情?这场硬核作家与伟人领袖的交锋,到底隐藏着多少层次?
有人说萧军胆子大,有人说他只是倔强。你见过哪个人敢对毛主席说“不”?在延安那个高度集体的年代,萧军顶着“鲁迅门徒”的标签,竟然头也不回地说自己只是“路过”。一边是党中央的热情相邀,一边是个人性格的孤傲,这两种力量撞在一起,火花四溅。最逗的是,毛主席没有生气,反而加倍关心萧军。事情到这儿,局外人没一个弄明白——这是萧军太难接近,还是毛主席有“以德服人”的绝活?萧军的这份傲骨,就像鲁迅留给他的烈酒,喝得人脸红耳热,却又不肯低头。丁玲劝他,秘书请他,萧军就是装傻到底。这里头,到底谁会先妥协呢?是不是所有“名人见面”,都必须规规矩矩、你来我往,礼尚往来?
要把这场奇遇看懂,还得从萧军的底子说起。在东北长大的他,从小不是诗书子弟,而是爱练武的“猛男”,字没读多少,却偏要混文坛。18岁参过军,结果部队里闲着没事干,倒培养出对写诗的兴趣。1934年,《八月的乡村》一出,成了东北人民的鏖战史,小兵们争着读,没书还拆成几页传着看。这部作品让他和大名鼎鼎的鲁迅搭上线,后被鲁迅亲自提携,一夜之间成了“文学后起之秀”。可风头太劲,也容易当靶子。上海文坛里,他和张春桥大打出手,性格暴躁如火,外号“辽西一匹夫”。老百姓咋看?有人说,萧军脾气差,不好惹;也有人觉得,他身上有一股子求真的劲头。这种鲜明个性,换来孤独,也换来鲁迅的欣赏。鲁迅说:“不必改。”可世界会因为你是文学青年就迁就你的臭脾气吗?
表面上,萧军来了延安,风风光光进了大门,还见了丁玲,像是终于找到了“同路人”。延安,这个被神话成革命圣地的地方,各路文人蜂拥而至,人人都想留个名字。可热闹归热闹,萧军内心却充满冷清和警觉。在他眼里,延安的文艺,越来越像“口号”,写作变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。开宴会的时候,大家都说要“文艺为政治服务”,他一听不服气,当着康生的面,甩手就走,把现场气氛搅成一锅粥。有人说他“难管理”,也有人觉得这是“真性情”。表面上,萧军每天和毛主席等人喝酒吃饭,心里其实在打鼓:是留下,还是开溜?对外一团和气,背后分歧暗流涌动,没有人能确定,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作家,能不能融入到主流的大集体里。有人甚至开始说:难道萧军就一定要做另类永远不合群?
正在大家以为萧军快撑不住要走的时候,剧情却出现了大转折。萧军要走,毛主席竟然亲自写信挽留。这封信没有陈词滥调,反而一针见血:“不要绝对地看待事物,要学会耐心调理人我关系。”这句话成了萧军的人生警示牌。毛主席并没有因为一时的不愉快把他排除在外,反而用宽容包容了作家心里那团“野火”。更戏剧性的是,两人还彻夜长谈,一下子把“君臣关系”变成了“忘年之交”。之后,毛主席甚至主动建议萧军去“改行”——让他考虑入党、当官。萧军吓坏了,赶紧装傻:“我可不是干这个的料,我就喜欢做匹野马!”毛主席虽失落,却没有强求。两人之间的互动,俨然成了中国文人和政治家合作的另类范本。至此,前面那张“倔强脸”一秒切换成温情脉脉,伏笔全部爆发,谁说输赢分明?真性情,也有春天。
别以为事情就此圆满。从1940年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,戏份更多、烦心事也多。写长诗,搞文学活动,延安文艺氛围升温,可他始终觉得难以融入。生活上简朴倒还适应,精神上却总觉得“我不是你们的一分子”。1942年,他和同事程追大打出手,被同仁抗议,最后还被判了六个月的刑。这个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”的侠客脾气,让他在革命圣地成了“另类”。不少延安作家觉得他格格不入,渐渐把他孤立起来。再加上延安“文艺为政治服务”的风潮愈吹愈烈,萧军越来越郁闷。他仔细一合计,还是想离开。一封封信送到毛主席案头,虽然每次都被挽留,但心头疑问越来越大——自由和纪律能调和吗?理想和现实的差距,会不会让这个“野马”彻底失控?延安的矛盾,不是表面的,分歧反而越拉越大,谁都不肯让步。萧军最终还是留下了,但外界早已为他贴上了“边缘人”的标签。
说起来,萧军能在延安有那么多“特权”,表面看是毛主席开明大度,实则也有“拉拢知识分子”的算盘。延安的气氛,总是主旋律压倒所有个性,要想保持“自我”,比登天还难。可硬核如萧军,也得顶着一地鸡毛活下去。有人说,毛主席尊重他,甚至把他当朋友、知己,这其实也是一种“策略”。你看,萧军那些“野”脾气、打抱不平的举动,最后不还是被规劝、调整、软化了吗?从不见毛主席,到成天往主席家跑,江湖气息逐步变成了大院里的“温顺猫”。本来想着“野马”不入主流能有啥好结果,实际呢?英雄末路终究要顺应局势。有人还夸他“敢言敢做”,说到底,不还是被“革命大家庭”这口大锅煮得服服帖帖吗?“文艺为人民服务”成了唯一标准,争自由,最后伤的还是自己。外人只看到萧军和毛主席的“友谊小船”,谁能想到水下早已暗流涌动?夸你是“文坛巨擘”,可没两年,“文坛刺头”变成了“温顺公民”。这“人情味”和“套路”,你品,你细品……
大家琢磨过没有,对萧军这种宁当“孤狼”不舍“圈子”的作者,是应该鼓励他坚持自我,还是觉得“革命大锅饭”才是正道?那些夸奖说“萧军和毛主席是知己”,难道不是在用“温情”掩盖现实里的条条框框?如果你是萧军,会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还是学着融进大集体?一群人说“文艺该为政治服务”,一群人说“自由最重要”,你站哪个队?评论区见,咱们唠一唠,这锅水到底应该怎么烧才合适?
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