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,秦国在经历“商鞅变法”之后,不仅国力大增,在“军功爵制”的刺激下,军队战斗力更是强悍无比。当然,秦军也并非不可战胜,接下来就来盘点一下,战国时期秦国所经历的七次惨败。
1.阴晋之战(前389年):吴起以少胜多,50万秦军惨败
战国初期,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,国力大增,此后魏文侯历经多次攻秦,夺取了河西之地,设西河郡,以吴起为郡守,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一线固守。此后,秦国为了夺回河西失地,从秦简公开始多次出兵与魏国争夺,但皆以失败告终。
周安王十三年(前389年),秦惠公为夺回河西,下令举全国之兵50万,大举进攻阴晋,西河郡守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展开反击。秦军虽众,但却多是经过简单武装的农民,魏武卒虽然仅有五万,但却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装备精良的精锐,结果一场激战下来,秦国50万大军溃败。
此战之后,秦国不仅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力收复河西,更是引发了“诸侯卑秦”的局面。
2.安邑之战(前350年):秦国被迫修好,魏国收复失地
秦献公时,趁着魏国与中原列国激战之机,多次出兵河西,虽然多次击败魏国,但却始终无法夺回河西。直到秦孝公时,任用商鞅变法,秦国国力日强,这才趁着魏国在“桂陵之战”惨败之机,先后于安邑、固阳大败魏军,夺回了部分河西之地。
魏惠王二十年(前350年),魏惠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,与齐、赵两国先后结盟江河,然后回头反攻秦国,重新夺回了旧都安邑,并包围了定阳。秦孝公为了替第二次变法争取时间,被迫与魏惠王在彤相会修好,归还了好不容易收复的地区。
3.函谷关之战(前298年):匡章攻破函谷关,秦国被迫归还土地
“修鱼之战”后,秦国为避免再度陷入列国围攻,短暂放弃东出,通过先灭巴蜀、后攻义渠,消除背后威胁,且国力再度增长之后,才再度东出频繁攻打魏、韩、楚、赵等国,先后攻占武遂、穰城、蒲阪、晋阳、封陵、襄城等地。
齐闵王三年(前298年),孟尝君田文返回齐国为相后,发起齐、魏、韩三国联合攻秦,由齐国大将匡章统帅联军,攻至秦国函谷关前,赵、宋两国随后亦参与合纵。此战历经三年,最终攻破函谷关,秦国被迫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。
此战虽然有秦国轻敌(分兵攻打楚国)和内部不稳(季君之乱、蜀地叛乱、樗里疾病逝)等因素的影响,但也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。
4.阏与之战(前270年):赵奢奇袭阏与,十万秦军损失过半
秦赵两国作为战国中后期两大强国,皆将对方视为最大威胁,因此明争暗斗不止,无论是武灵王使秦,还是完璧归赵、渑池相会,都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次试探。周赧王四十二年(前273年),秦国攻取赵国三城之后,赵惠文王以公子部质于秦,并与秦国签订盟约,以焦、魏、牛狐交换被占三城。然而赵国随即又反悔,拒不履行。
周赧王四十六年(前269年),秦国以赵国不履行前约为由,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取赵国阏与,赵国名将廉颇、乐乘等皆认为阏与距离邯郸太远、道路不便,因此难以救援,只有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,主张出兵救援。
赵奢先用计迷惑武安以西秦军,然后偃旗息鼓率军疾驰阏与,抢占北山后居高临下攻击秦军,秦军遭遇惨败,十万秦军损失过半。
5.邯郸之战(前259年-前256年):信陵君大败秦军,秦军损兵近二十万
周赧王五十三年(前262年),秦赵“长平之战”爆发,白起率领秦军大败赵军,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埋骨长平。白起本想趁机攻打邯郸,但因范雎阻挠未能成行,秦国接受赵国割让六城乞和。
周赧王五十六年(前259年)十月,因赵国违约不割六城,反而与列国合纵对抗秦国,秦昭襄王遂命王陵率兵攻打邯郸,但遭遇赵国拼死抵抗,始终无法取胜,秦昭襄王于是又增兵十万增援王陵,并以王龁替换王陵。与此同时,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之计夺取兵权,率领魏国大军十万救援赵国,楚国亦出兵十万救赵。
周赧王五十八年(前256年),魏楚两国援兵抵达邯郸,配合赵军里应外合大败秦军,王龁率军撤回汾城。次年,双方再度交战,王龁被迫退回函谷关,留守赵国信梁城的郑安平被迫率领两万秦军投降。此战,秦军损兵近二十万,国力遭受极大损耗。
6.肥之战(前233年):李牧大败秦军,秦军几乎全军覆没
邯郸之战后,秦国元气大伤,被迫休养生息,改而采取远交近攻、分化瓦解的方式来离间东方列国,直到秦王嬴政即位之后,秦国才再度东出,不断蚕食魏、赵、韩等国。
秦王政十三年(前234年),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。次年初,秦始皇又命桓齮率兵东出上党,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,大破赵军,斩首十万,杀赵将扈辄,攻占了赤丽、宜安,进逼赵国都城邯郸。
危急时刻,赵王迁急令李牧率边军南下,指挥全部赵军抵抗秦军。李牧率领边军与邯郸赵军会和后,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。面对深沟坚垒坚守不出的李牧,桓齮率领主力攻打肥下,企图诱使赵军脱离营垒,然而李牧却不为所动,并不救援肥下,反而一举袭取了兵力空虚的秦军大营,俘获秦军辎重。之后,李牧又设伏迎击回援的秦军主力,秦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7.伐楚之战(前225年):秦将李信腹背受敌,秦军遭遇惨败
秦王政二十二年(前225年),在攻灭三晋和楚国后,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。一天,秦始皇询问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,作为军中后起之秀的李信回答说二十万,秦始皇又去问老将王翦,王翦回答说“非六十万不可”,秦始皇于是命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打楚国。
秦王政二十二年(前225年),李信率军攻打平舆,蒙恬率军攻打寝丘,两人皆大败楚军,李信随后又攻克鄢郢。然而,就在李信打算乘胜追击之际,昌平君却突然以楚国公子的身份在郢陈起兵反秦,并得到了鄢郢附近楚国百姓和韩国百姓的响应,导致秦军退路被切断。
为防止腹背受敌,李信不得不转向西北进攻侧后方的郢陈,并决定与蒙恬在城父会师。然而,就在李信回军之际,与李信正面作战的项燕,趁机率领楚军主力自后追击,前后夹击之下大败李信,攻入秦国两个军营,斩杀了七名都尉。
当然,除了以上几场战役之外,战国时期秦国还曾遭遇过一些败绩,但损失总体不算太大,例如李帛之战,义渠虽然击败了秦军,但相较于秦国在正面“修鱼之战”大败联军二十余万,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;又如寿陵之战,韩、赵、魏、楚、卫五国联军虽然在寿陵击败秦军,夺取了寿陵,但不久便又被秦军收复,五国联军败退。
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